丝路开辟的历史背景和发展变迁—见凯风网
“丝绸之路”的开辟,是璀璨的中华文明历史长河中熠熠生辉的一笔,也是整个人类文明史上的一个伟大创举,透过尘封的历史,我仿佛置身于丝路上那一个个烟消云散的神秘古国,让我们重走“丝绸之路”,领略它曾经的荣耀与光辉。
“丝绸之路”通常是指欧亚北部的商路,与南方的茶马古道形成对比。西汉时张骞和东汉时班超出使西域开辟的以长安(今西安)、洛阳为起点,经甘肃、新疆,到中亚、西亚,并联结地中海各国的陆上通道,后经唐、元等历史时期不断发展,这条道路也被称为“陆路丝绸之路”,以区别日后另外两条冠以“丝绸之路”名称的交通路线。因为由这条路西运的货物中以丝绸制品的影响最大,故得名“丝绸之路”,该词源于德文“die Seidenstrasse”,最早出现于德国地理学家费迪南•冯•李希霍芬于1877年出版的著作《中国——我的旅行成果》中。
开辟“丝路”的历史背景
西汉时期历史地图
西汉时期,内忧外患,汉初中央专制皇权和地方王国势力的斗争直到汉武帝时才基本结束,而北方匈奴虎视眈眈,对汉北部边境不断滋扰,时刻威胁着西汉王朝政权稳固。从西汉时期的历史地图中,我们不难看出当时的东西交通是十分封闭的,通往中亚地区的亚欧大陆东西走廊被匈奴封闭割裂。从西方的一些历史记载来看,当时天山以北也就是今新疆地区,沙漠、戈壁范围非常大,是游牧民族迁徙的路线,小国林立,比如乌孙、大月氏等等,但他们之间互相封闭,所以当时西汉向西到新疆地区从而延伸到中亚地区的大规模交通是没有的。据史料记载,汉武帝为彻底消除盘踞在北方的匈奴势力,想要联合被匈奴驱逐出河西走廊的乌孙和大月氏两国,两面夹击攻打匈奴,为了军事需要和政治目的,建元二年(公元前139年),汉武帝派张骞出使西域,从而揭开了开辟“丝绸之路”的历史序幕。
“丝路”发展的漫长过程
张骞出使西域图--王作宝先生画
西汉时期,张骞曾先后两次出使西域,第一次历经艰难险阻时间长达十三年,虽未达到联合抗匈的目的,但其对于西域的地理、物产、风俗习惯有了比较详细的了解,为汉朝开辟通往中亚的交通要道提供了宝贵的资料。元狩四年(公元前119年),张骞第二次奉派出使西域,这次除了乌孙等较大国家外,古代新疆的好多小国家他都派使节前去。当张骞凿空返回时,乌孙派使者几十人随同张骞一起到了长安。张骞向西汉政府就周围的交通线,各国的风土人情、实地物产等等进行了详细的报告,对汉武帝、汉政府了解西汉以西的情况提供了非常重要信息,后来武帝决定打通西域,派兵到西域去,最后统一了西域,真正把新疆交通线和到中亚的交通线对接起来,开辟了丝绸之路。此后,汉朝派出的使者还到过安息(波斯)、身毒(印度)、奄蔡(在咸海与里海间)、条支(安息属国)、犁轩(附属大秦的埃及亚历山大城)等地,而安息等国的使者也不断来长安访问和贸易。
安史之乱前唐朝在西域的经营
两汉时期基本上可以说是“丝绸之路”的发展时期,但到了魏晋南北朝的时候,中国处于内乱状态,加之西方公元395年,罗马帝国的分裂和波斯衰落,这时候的“丝绸之路”属于比较箫条的时期。到了唐朝,可以说是经营西域的鼎盛时期,不仅是在整个新疆地区进行直接统治,在中亚地区直到波斯的东境,也设立了16个都督府,是名义上控制的。可以说,“丝绸之路”在唐朝时期无论是交通线、交通组织都已非常完备,发展到一个非常高的阶段。但也是在盛唐时期,高仙芝率领的大唐精锐在怛罗斯之战中惨败于阿拉伯帝国,从此退出中亚;四年之后安史之乱爆发,约公元790年,唐朝势力又退出了新疆,从此,“丝绸之路”开始衰落。从唐末五代时期开始,陆路的“丝绸之路”逐渐被海上“丝绸之路”取代,虽在蒙元时期,因为其通过各个汗国,整个“丝绸之路”再次畅通,但这条完全依靠骆驼、马和驴作为主要运载工具的交通线,无论如何也难以与日益发展起来的海上交通相抗衡。随着15、16世纪从欧洲到东方新航路的开辟,这条曾经为古代文明建立丰功伟绩的“丝绸之路”,终于变成了象征着中西人民世代友好往来的历史遗迹。
“丝路”走向的发展变迁
“丝绸之路”的基本走向形成于两汉时期,东起西汉都城长安(今西安)或东汉都城洛阳,经陇西或固原西行至金城(今兰州),然后通过河西走廊的武威、张掖、酒泉、敦煌四郡,出玉门关或阳关,穿过白龙堆到罗布泊地区的楼兰,汉代西域分南、北两道,而分岔点就在楼兰。北道西行,经渠犁(今库尔勒)、龟兹(今库车)、姑墨(今阿克苏)到达疏勒(今喀什)。南道自鄯善(今若羌),经且末、精绝(今民丰尼雅遗址)、于阗(今和田)、皮山、莎车最后也至疏勒。从疏勒西行,越葱岭(今帕米尔)至大宛(今费尔干纳)。由此西行可至大夏(在今阿富汗)、粟特(在今乌兹别克斯坦)、安息(今伊朗),最远到达大秦(罗马帝国东部)的犁靬(又作黎轩,在埃及的亚历山大城)。另外一条道路,是从皮山西南行,越悬渡(今巴基斯坦达丽尔),经罽(jì )宾(今阿富汗喀布尔)、乌弋山离(今锡斯坦),西南行至条支(在今波斯湾头)。如果从罽宾向南行,至印度河口(今巴基斯坦的卡拉奇),转海路也可以到达波斯和罗马等地。这是自汉武帝时张骞两次出使西域以后形成的丝绸之路的基本干道,换句话说,狭义的丝绸之路指的就是上述这条道路。
但历史上的“丝绸之路”也不是一成不变的,随着地理环境的变化和政治、宗教形势的演变,不断有一些新的道路被开通,也有一些道路的走向有所变化,甚至被废弃。比如敦煌、罗布泊之间的白龙堆,就是一片经常使行旅迷失方向的雅丹地貌。
位于罗布泊地区的著名雅丹地貌——白龙堆
当东汉初年打败蒙古高原的北匈奴,迫使其西迁,而中原王朝牢固地占领了伊吾(今哈密)以后,开通了由敦煌北上伊吾的“北新道”,再经高昌(今吐鲁番)、焉耆到龟兹,就和原来的丝路北道会合了。南北朝时期,中国南北方处于对立的状态,而北方的东部与西部也时分时合。在这样的形势下,南朝宋齐梁陈四朝与西域的交往,大都是沿长江向上到益州(今成都),再北上龙涸(今松潘),经青海湖畔的吐谷浑都城,西经柴达木盆地到敦煌,与丝路干道会合; 或更向西越过阿尔金山口,进入西域鄯善地区,与丝路南道会合,这条道也被称作“吐谷浑道”或“河南道”,今天人们也叫它作“青海道”。还有从中原北方或河西走廊向北到蒙古高原,再西行天山北麓,越伊犁河至碎叶(今托克马克附近),进入中亚地区,这条道路后来也被称作“北新道”,它在蒙古汗国和元朝时期最为兴盛。